

淺析語言的本質和翻譯的實質
長期以來,人們對翻譯的標準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討和研究,給后來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們提供了相當有益的幫助和啟迪。筆者長期從事翻譯工作,并側重于商業性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翻譯。商業性的翻譯,有什么特點呢?首先翻譯的好壞,不由翻譯工作者(以下簡稱“譯員”)自己定。用戶是上帝嘛,用戶滿意,譯員才能放心。當然,翻譯有翻譯的規則,因為翻譯也是一門學問。既然是一門學問,就必然有這門學問自己的規律,也就是說翻譯有自己的規律和規則,用戶也不能隨心所欲地自定規則和標準,必須客觀地遵循共同認可的規則和標準;同時還必須注意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翻譯的特點,即各行業、各專業所使用的專用術語包含著不同的內涵,專用術語的翻譯必須到位,必須符合該學科、該行業、該專業的通常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即專用術語翻譯的特殊性。否則,譯員滿以為自己的翻譯大概還可以,豈不知連內行也看不懂、聽不懂,因為專業術語沒有準確地譯出來,專業人員也無法看懂、聽懂,也就是說無法解讀出譯文、譯語中本應包含的信息內涵。
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深感翻譯前輩們的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使我受益匪淺。但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感到困惑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正如有的同行所說:愈翻譯膽子愈小。個中原因何在?尤其在當今的社會,人類實踐活動范圍的擴大,認識空間的延伸,新生事物的涌現,社會形態的變遷,思維方式的更新等等,總而言之一句話,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不斷的深化,使得語言,尤其是表達新事物、新現象、新舉措、新思想、新概念的用語和術語就象冬天里無聲無息、不知不覺地飄落下來的雪花一樣,漫無邊際地涌現、噴發出來;語匯更新之快,讓譯員學不勝學,學無止境。不要說外語,即便是國語,看不懂的文章、聽不懂的話語比比皆是。尤其是新的專業用語到處可見,隨時可遇,對于商業性的職業翻譯工作者來說,不僅僅是應接不暇,難以招架,有時簡直是令人望而生畏,不知所措,翻譯起來無從開口,無法下筆也并非鮮見。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是針對從事不同行業的人而言的;但是對于商業性的翻譯機構來說,雖然翻譯是一個專門的服務行業,然而商業性的翻譯機構的服務對象所屬的行業、專業卻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啊,而是時時在變,有時簡直瞬間即變,一天一個樣,半天換對象,也是家常便飯的事啊。所以翻譯起來有“隔山”之感,也并非罕見,實屬屢見不鮮。不要說外語外文,即便是國語國文,他人的行業,他人的專業,他人的學科能聽懂多少?專業性的論文、論著,能看懂多少?更何況還要翻譯出來呢?
迄今為止,人們對翻譯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翻譯的標準上,譯事三則“信、達、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而翻譯標準的研究,實際上是針對翻譯的結果、而不是針對翻譯行為本身這一活動過程進行的研究。即便翻譯標準恰當地確定下來了,那么,如何才能達到翻譯的標準呢?如果連翻譯活動的過程、翻譯活動應包括哪些程序以及每個程序應含有哪些作業內容都尚未搞清楚,豈不是連翻譯行為本身都難以令人滿意地實現嗎?即便勉勉強強地進行了翻譯,至少未能按翻譯規律如愿以償地進行吧,更何況要達到翻譯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呢?!那豈不更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嗎?!
商業性的翻譯,個中滋味,不在其中,誰能知???!
翻譯活動,包括口譯和筆譯兩種翻譯行為,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不管口譯還是筆譯,必定會涉及到兩種不同的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首先在未翻譯之前就已經存在的、為他人所知曉、并使用了的語言;另一個就是由譯員翻譯時使用的、為另一些人所通曉、使用的語言。前者是翻譯活動的依據、對象,這是翻譯之源,為了敘述的方便,不妨稱其為翻譯作業的“源語言”;后者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由譯員作為翻譯活動的結果、歸宿、目標而使用的語言,不妨稱其為翻譯作業的“目標語言”。
既然翻譯要涉及到“源語言”和“目標語言”這兩種不同的語言,那么,在探討翻譯標準的時候,首先對所有的語言,就其本質和功能,也就是說對所有語言的同一性或共性,稍加探討、分析、研究,不無必要吧,應該說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吧。因為如果對這些內容尚且不清楚,也就是說對世界上的林林總總的各種語言之間至所以能夠相互翻譯的原因不清楚,那么討論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的規律和標準豈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嗎?
翻譯之時,首先必須對源語言傾心地聽說或全身貫注地閱讀。有時聽了、讀了,即便沒有生字、生詞,或者雖有生字、生詞,也查閱清楚了,但未必一定能聽懂、讀懂。所謂“未必一定能聽懂、讀懂”是什么意思呢?即未必能解讀出其中包含的意思?!拔幢啬芙庾x其中包含的意思”又意味著什么呢?
不同的語言之間,為什么能夠相互翻譯呢?或許有人要說,“這有什么好討論的呢?這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不研究這些問題不也一樣地進行翻譯嗎?即便是有名的大翻譯家,又有誰研究、討論過這些問題呢?”
我所在的原江蘇省工程技術翻譯院是一所商業性的翻譯服務機構,從大亞灣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到改革開放后全國首次從國外引進的四個火力發電廠中的三個——福州、石家莊、岳陽火力發電廠都是由我院承擔翻譯服務的。其它翻譯服務過的項目,包括工礦、企、事業單位、研究所和高等院、校,涉及的行業、專業、領域、知識面之廣、之深,決非非商業性的翻譯機構所能比擬的。從國際間的學說討論會到跨國間的戀愛的翻譯,敝人也有所嘗試。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不用說外語、外文,即便是國語、國文,他人的專業、他人的行業、他人的學科能聽懂、看懂多少?更何況用外語說的、用外文寫的呢?作為一名譯員,尤其作為商業性的譯員,面向全社會,其服務對象涵蓋各行各業,因此,久而久之,對于語言的思考自然也會有與眾不同之處。不同的語言之間之所以能夠相互翻譯,所有的不同語言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同一性吧,否則相互之間不可能進行翻譯?;蛟S有人要說,既然是語言嘛,當然所有的語言會有同一性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語言了。那么同一性在哪兒呢?提出這樣的問題,對于非翻譯人員來講,或許沒有什么意義,但是對于學習外語的人,尤其對于專職從事翻譯工作的人來講,特別對于從事商業性翻譯作業的譯員來說,未必不重要。為什么呢?找到語言的同一性,就能進一步明確翻譯這一作業行為的內涵或者說其實質和要求以及標準,有利于更加深入探討翻譯作業的規律,從而能夠找到提高翻譯水平的方法和手段。這就不能不涉及、不能不研究語言的本質這一問題。習慣上人們對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即文字),而狹義的語言僅指口(頭)語(言)。本文取廣義,即本文后面提到的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即文字)。語言即人們說話、寫文章是一種什么性質的行為呢?語言的本質及其功能又是什么呢?當然,研究一種現象、一個事項,研究的出發點不同、歸著點不同,即視點不同,其釋義、命名也會有所差異。從翻譯作業這一行為的視角來考量,語言的本質及其功能是什么呢?人們常常會說“語言是人們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語言是工具”,這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而審視語言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此時,人是主體,語言是客體,即:人是讓語言處于從屬的地位來考慮的,這并沒有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語言自從被人創造出來之后,語言又有自身發展的規律和規則,使用語言的人必須遵循語言自身的這種規律和規則。為什么?人——這里所說的人,不是單一地指某個獨立的、不與他人交往的個人,而是指一種生物的群體,同時還必須指的是構成人類社會的群體中的一員而言的人;不僅包括現在還活著的人,還包括先人在內的人,因為先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豐富的、寶貴的用書面語言即文字寫成的文獻文檔。在這里,人是一個集合名詞。每一個個人在使用語言時必須遵循這個集合名詞意義上的“人”的共同意志創造出來的語言的規則才行。否則用語言交流時,不遵循一定的約定俗成的語言規則,各行其是,交流就不可能,或者說至少不能如愿以償地進行(交流)吧。盡管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的人們使用的語言不一樣,文明程度有所差異,甚至于差異程度大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有的到了文明程度相當高的程度,能上九天攬月;有的幾乎還近于原始生活的邊緣,但是最落后的人群也還是有自己的語言。即便暫時還沒有文字性語言,但至少有口頭語言吧。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創造和使用語言是人類區別于任何其它生物的特征之一。語言既然是一種交流工具,那么語言必然有一種與該交流工具相應的功能才能成其為交流工具,否則就不可能成其為交流工具。那么語言的功能是什么呢?既然是交流工具,那么交流的又是什么呢?當然交流的不是工具即語言本身。對此各人會有各人的認識和各人的見解,或許會說“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等等如此的說法,這也無可非議。但從討論翻譯作業的本質和規律來說,這樣的說法似乎尚有不足之處、有未到位之嫌。
再者,對于譯員來說,在進行翻譯作業時,對于譯員所服務的對象,即想要利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的人們——語言的使用者來說,語言依然是工具,因為是他(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流;而對于譯員自身來說,語言決不是工具。因為此時的譯員不是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主體,而是為了使不能直接使用語言這個工具進行相互交流的人們之間能夠實現相互交流而對他們各自使用的語言分別進行翻譯作業的。譯員在實施翻譯作業時,不是自己在交流,也不容許譯員參與交流,因為譯員是他人為了與語言不相通的他人之間的相互交流而被他人用來進行翻譯作業的。此時,譯員不是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主體,而是為了使語言相互不通的他人與他人之間能夠相互交流而進行翻譯作業的。反過來說,語言互不相通的人們,為了能夠利用語言進行溝通而使用譯員的,也就是說譯員也成了被他人用來進行相互交流的“工具”了。翻譯時首先是要對一種語言聽、讀,然后再用另一種語言說出來或寫出來。聽了、讀了是否一定聽懂了、讀懂了?還有,何謂聽懂、讀懂呢?是指聽后、讀后將語言中的意思正確地、完整地解讀出來了;并在聽、讀以后用另一種語言正確地、完整地說出來、寫出來了。簡言之,譯員在進行翻譯作業時,語言對于譯員來說,是翻譯作業的原材料和翻譯作業的產品;譯員自身則是一種語言的解讀者和用另一種語言進行敘述的敘述者。所以語言對于譯員來說,是翻譯作業的源泉和翻譯作業的目標。更確切地說,是翻譯作業的對象和翻譯作業的產出,或者說是翻譯作業的依據和翻譯作業的產出。那么,語言的本質是什么呢?語言的功能又是什么呢?人們通過語言交流的又是什么呢?對此當然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回答,但回答是工具恐怕不大妥當吧,至少在研究、討論語言的本質和翻譯作業的規律時尚有所欠缺吧。交流的是“信息”,也可以是其中的答案之一吧,這是筆者出自職業的需要,不得已而提出的一種淺見。也就是說,語言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信息的載體。人們通過語言這種工具交流的是信息,而不是語言本身。換言之,我們人類創造了語言,實際上是創造了一種信息的載體,正因為語言是一種信息的載體這樣一種所有語言的共同的功能和特性,才使得所有林林總總的語言都能成為交流的工具。用語言進行的交流活動本身是一種語言行為過程,交流的內容卻不是工具本身,即不是語言本身,而應該是蘊含在語言中的信息,因此從本質上說,語言是信息的一種載體。正因為“語言是信息的一種載體”這樣一種所有語言所具備的共同的功能和共同的特性即共性,才使得所有的語言才能成其為交流的工具。也正因為“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所以所有的語言相互之間才能夠必然地可以進行翻譯。翻譯行為決不是哪一個個人創造出來的行為,是語言自身的屬性所決定的。筆者于2009年在《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執教日語課程時就專為學生上課寫了一篇“翻譯論”短文,在這篇文中就指出:“語言實際上就是一種工具、一種載體,是一種信息的載體?!薄罢Z言、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呢?交流。交流什么呢?用現代的話來說,交流信息。語言實際上是信息的一種載體?!比擞腥苏Z,鳥有鳥語,獸有獸語。人語、鳥語和獸語之間能翻譯嗎?敝人不知。不同的語言之間之所以能夠進行翻譯,就是因為人類所有的語言都是信息的載體這樣一種所有語言都具備的共同本質和特性以及功能所決定的,并由此才得以實現的,不為任何人的喜好、厭惡所影響、所左右。否則不同的語言之間不可能進行翻譯。抑或可以說,翻譯作業實際上就是將一種語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讀出來、然后用另一種語言將該信息重新描述出來的過程。
當然作為信息的載體,不僅僅只有語言這一種,設計圖紙、地圖、模型等等也是信息的載體,諸如此類的信息的載體不是本文討論的對象,恕不多言。
對某種語言,對其口頭語言能聽懂,對其書面語言能讀懂,這里所說的“聽懂”、“讀懂”是什么意思呢?無非是指能夠將該語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讀出來。所謂“聽不懂、看不懂”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聽了、讀了,即便字、詞、句子都能聽下來、讀出來,沒有生字生詞,卻解讀不了其中包含的信息。要能解讀出某一語言中包含的信息,不僅需要對該語言具備一般性的語言知識,還需要對用該語言敘述或描述的信息內涵具備相應的背景知識,或者說相應的專業知識、行業知識,尤其對于專用的術語、專業詞匯所包含的特定的信息內涵要有所知曉。為什么在學校里除了學習語文(或稱其為“國語”)課程之外,還要學習其它類似“自然”、“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等所謂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各種課程呢?而到了大學,還要分專業,學習不同的專業課程呢?語言課是學習語言的一般性、通用性、共同性的語言知識的課程。而類似上述的其它課程或專業課程主要地是學習某些專業知識。而實際上,專業知識主要地不也是通過學習語言——專業語言,尤其是專業用語、專業術語,即特定用語來獲得的嗎?!而專業語言,其語言的規律、規則即語言法則與常用語言的法則是一樣的;只是專業術語、專業用語,即稱之為“專業詞匯”的這樣一類的術語往往會含有特定的信息內涵而已。即便同一個術語,在不同的專業范圍內往往也會有不同的含義,即所包含的信息內涵會有所差異。例如,漢語的“質量”一詞,在講“產品質量”時,該“質量”系指產品的性能的優劣程度;而在物理學上講“物體質量”時,則指物體中所包含的物質的量的多少。正因為如此,在一些規范的、重要的文本里,常常會設置“定義”一欄,對一些重要的、有二義性以上(含二義性)的術語限定其含義,使其為一義性。說到底,所謂專業課程,主要地不也是用語言來敘述、描述出來的嗎?只是其中專業上、學科上所用的專業術語、專業用語含有特定的信息內涵而已。設置專業課程,是為了學習專業知識而設置的,并不是這些專業的敘述在語言上有什么特殊的規律和規則;而只是這些專業的知識、專業的規律、規則與其它的學科有所不同,或者為其它專業課程所沒有;這些專業課程只是限于一部分從事該專業、該學科的人員所需要、所必讀,其中專業術語所蘊含的信息內涵由各專業、行業、學科自行約定俗成或自定義罷了。在學校里、在課堂上,所謂學習專業課程,從翻譯作業的視覺角度來考慮,或許可以說就是學習該專業所專門使用的特殊語言——專業語言而已罷了。專業語言與一般語言的區別在于前者有特定的含義,即特定的信息內涵,為非該專業人員所難以理解。人們的活動、實踐在發展、延伸,對新生事物必然要用新術語、新用語去描述,所以語言將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而不斷地得到延伸和發展。
在一些重要的場合,往往會在文本、文檔中,設置“定義”一欄,專門對一些重要的用語、術語,限定其特定的含義,即包含的特定的信息內涵,以區別于其它場合使用該用語、術語時所包含的信息內涵。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語言中的詞匯在不同場合有廣義性、狹義性、特定性之分,之所以要設置“定義”一欄,正是為了闡述、限定某些特定用語、術語的信息內涵,以便使其規范化,以避免不必要的歧義、異議、誤解。
不同的語言之間之所以能夠進行互相翻譯,就是因為各種不同的語言都是信息的載體這樣一種所有語言的共性(共同特性)、或者說同一性所決定的。否則不同的語言之間就不可能進行相互翻譯。如果失去了這個共性或同一性,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就沒有了基礎,就不成其為可能。正是無論哪種語言從功能上講都是信息的載體這樣一個所有語言的特性、共性,才使得翻譯這一作業有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再回過頭來說,我們人類的祖先,在創造語言時,決沒有誰想到過要不要適合、要不要顧及翻譯的需要去創造、發展語言,而是一種語言被創造出來以后自然而然地、必然地能被翻譯成其它的語言。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所有不同的各種語言的共同本質和功能以及屬性即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這樣一種所有語言的共同特性所決定的,這也是被人類的后裔所證實的,用不著去論證和說明為什么不同的語言之間能夠互相翻譯,這不是被人們的各種翻譯的實踐的事實所證明了的嗎?!這是不言而喻就能被接受的常識和事實。
馴獸,實際上是人與動物之間約定的人的某個動作和音聲包含某種信息的一種訓練,如果這些動作和音聲不包含某種信息,或者動物未經過訓練、解讀不了這種動作和音聲中所包含的信息,動物就不可能在馴獸師的某個動作和音聲之下去完成某項表演。人、獸之間尚且通過訓練,能夠相互如此交流,密切合作,何況人與人之間呢?!反過來說,人、獸之間能夠進行的交流極其有限,正因為如此,所以動物能完成的表演也就極其有限了。
當然作為信息的載體,不僅僅限于語言,還有其它的信息載體,如城市里的所謂“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信號燈、體育比賽場上使用的信號槍;還有聾啞人使用的手語、還有人們使用的地圖、圖形、圖紙、軍事上使用的砂盤模型等等;甚至還包括某些特殊的信息載體,如考古學者,通過一些所謂的文物——實際就是過去的古人所采集、制造、使用的物件。這些信息的載體與本文討論的內容無關,不展開討論,恕不多言。
進行翻譯作業時,首先要能聽懂、看懂某一語言,所謂“聽懂”、“看懂”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能將該語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讀出來,否則光是聽清了某種語言的發音、看清了某種語言的文字,而解讀不了其中的信息,不能稱之為“聽懂、看懂”。解讀不僅需要有語言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對用該語言描述或敘述的信息內容,具備相應的知識,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與該信息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在小學、中學學習之后,還要上中專、大學去學習,小學學習的主要是識字和簡單的算術運算;中學學習一些常識性的知識;到了大專、大學學習的是分門別類的專業性的知識;此后就是深造了。正如前面所說,翻譯作業的第一步是解讀,第二步是描述,即:首先將一種語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讀出來,然后用另一種語言將該信息重新描述出來的過程。如果沒有這里講的“某一種語言”就無從翻譯,就也就是說,該語言是翻譯之本、翻譯之源,所以在本文的前面就稱其為翻譯作業的“源語言”;這里講的“另一種語言”則是翻譯的結果,是翻譯的目標,所以在本文的前面稱其為翻譯作業的“目標語言”。翻譯時,首先是要對源語言進行解讀,即:將源語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讀出來;然后再用目標語言將該信息重新描(敘)述出來。也就是說:翻譯是由“信息的解讀”和“信息的描(敘)述”——簡言之:是由“解讀”和“描(敘)述”兩個不同的程序組成的。而解讀又是描(敘)述的前提;描(敘)述則是解讀的繼續和解讀結果的再現。解讀得對還是錯,通過描(敘)述這一翻譯作業的結果來體現。解讀錯了,描(敘)述肯定也不會成功。解讀對了,描(敘)述一般不會出偏差,如果有差錯,說明目標語言學習得還不到位,或者對該信息的背景知識還缺乏了解。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從人類創造語言,使用語言的角度來考量,即:將人作為主體來考量,語言是一種工具,為人類所創造,為人類所利用。然而從語言自身來說,從語言的功能上來探討,也就是說將語言作為主體來考量,語言并不僅僅是工具,它還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一種語言自它被創造出來、被人們使用之日起,又有了自身的規則、特點和藝術性,自此以后它便是一種信息的載體。作為信息的一種載體來考量,從語言的功能上來探討,語言不僅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則,還非常講究自身的藝術性,即語言藝術。語言為人類所創造,為人類所利用,同樣一件事,同樣一個信息,文章、講話的謀篇布局、層次結構、用詞造句不同,即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不同,其傳遞信息的效果也會不一樣。俗話說:同樣一句話,有人說得令人笑,有人說得令人跳。這是什么意思呢?同樣一個信息用語言來表達,層次布局不同,使用的語匯、詞句相異,其效果也會大不一樣。這說明語言又有自身的規律和規則,語言也有自身的藝術特點。因為語言不是某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創造、使用的工具和利用的載體,而是一個地區,隨著時代的變遷,有的甚至是跨地區的、超國界的、為世界眾多的人所共同使用的載體。一種語言被創造出來、被使用后,便也是一門知識,也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其原因何在?為什么要講究語言藝術呢?無非是使語言形象、生動、活潑,為人所喜聞樂見,增強語言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使其所蘊含的信息能廣為他人所樂意接受和容易接受。中國的相聲演員,同樣一句話,他們說出來的“味”就不一樣,有人稱其為“語言大師”,不無道理吧。當然,真正的語言大師應當是廣大的勞動大眾,包括知識分子,尤其其中的精英們,他們不但要創造物質財富,還要創造精神財富,創造知識,其中包含創造語言知識。
學會一門語言并不難,但是,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并不容易。學精,就太難了,本人不敢奢望。
語言從廣義上講,應當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或者講音頻語言和視頻語言。漢語所使用的漢字,由于一字一音,字符數與音聲數是一致的、對等的,所以漢語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或者說音頻語言和視頻語言在數量上有其同一性和對應性,這就給漢語的音頻語言和視頻語言的語言之美造成了對等性,即音美、形美的同一性或一致性。漢語的文學作品中不僅有“詩”的類型,還有“詞”這樣一種格式,這不能不歸功于漢字。漢字還有書法一絕,
更是美不可言。漢語、漢字不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也是一門藝術,達到了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的高度統一,在音頻和視頻兩個方面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在全世界的語言中除日本之外,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了。所以作為炎黃子孫,應好好珍惜,并繼承、發揚、光大之。
綜上所述,翻譯要正確解讀,正確描述;并兼顧源語言與目標語言的特點,在保證信息如一的前提下,還要力求語言的藝術性。
翻譯,學會并不難;學好并非易事。商業性的翻譯,令各類顧客滿意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情。
翻譯的首要任務是信息要真,即翻譯后目標語言中包含的信息要與翻譯前源語言中包含的信息完全一樣,不多不少,不增不減;不偏不倚,一模一樣。商業性的翻譯,如此要求,并不過分,但真正做到,談何容易?!不僅要有語言文字方面的知識,還要有相當廣泛的專業知識。商業性的翻譯難,難就難在知識面始終不夠寬,始終不夠深,始終不夠用。知識面不寬,翻譯時,對源語言解讀不了,用目標語言描述也難。事在人為,只要努力,總有回報;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原江蘇省工程技術翻譯院在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該院所翻譯的文件、資料所涉及的面,絕非任何非商業性翻譯機構所能比擬的。所以在該院,學習是譯員的首要任務,學習陪伴著翻譯作業的始終。只要承接到的翻譯業務,其專業、行業、知識是以前所未涉及過的,該院都會在翻譯前盡量做些翻譯前的準備工作,如請專家給譯員講課、或者組織譯員到與需要進行翻譯的講話和文檔所涉及到的專業相對口的相關企業參觀、學習、聽講座;收集、購買與翻譯項目相關的專業、技術書籍和資料供譯員學習。該翻譯院不僅如此,還從成立之日起,就配備了一批懂一門外語的工程師,專門負責對譯文的技術校對,起到外語專業畢業的譯員的顧問的作用。再者,該翻譯院還聘用科研院所、工礦企事業單位里的譯員作為業余翻譯人員,有的甚至擔任譯件的校對作業。因為他們對于自己所從事的翻譯范圍內的譯件的翻譯尤為擅長。其中配備有經驗的專職工程師負責技術校對,應該是該翻譯院的最大特色,不僅體現了對用戶的負責,而且表明了對語言、對翻譯作業的規律的認識非同一般,絕非只站在課堂里講課、坐在辦公室里從事翻譯研究的人們所能想象得出來、所能醒悟得到的。實踐出真知,這是原江蘇省工程技術翻譯院的決策者們對翻譯之道、乃至翻譯文化有獨到見解的體現?;蛟S他們自身當年并沒有這樣去認識,只是從自身的實踐中得出來的,或者說是逼出來的更為恰當。我也從中受到啟發,我在大學里學的是外語,到翻譯院做商業性的翻譯工作,利用業余時間閱讀大量的、各種各樣工程技術書籍,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要比學習外語的時間要多得多,從而使我在翻譯實踐中,受益匪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用心,只要去努力,只要敢創新,成功的希望便會悄然來臨。
以上僅是筆者的淺見,只希望如同在靜靜的池塘里,扔進了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浪花,以便引起同行的注意,展開百家爭鳴的局面。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了,中國該有多少事情要好好回憶一下,總結一下,是成功的,給后人以借鑒,不成功的,也給子孫們留點教訓,讓他們少走彎路嘛。敬請各位同行,尤其退休在家的老九們,都動動腦,不要光顧自己享清福,給子孫們留點精神財富?,F在世界就是一個大家庭,聯合國、聯合國,什么叫聯合國?都想通了嗎?聯而不合是事實。過去侵略,是靠槍炮,現在侵略,靠什么?靠知識?。?!知識是什么?知識也有兩面性。世界上許多發達的國家,不是都有“知識產權”的現行法規嗎?既然是產權,不也是要用金錢才能交易嗎?一方面,知識創造財富;另一方面,知識也是“掠奪”財富的工具?。?!把自己一生從事的工作,作個總結,將其中的成敗得失,留給后人,算是上對得起祖宗——生我養我的祖國,下對得起子孫——祖國現在正在拼搏的一代。
李 華 生